天天速看:好好生活,才是孩子未来的顶级能力|伴读
2022-10-04 10:03:03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文章授权转自 | 钱志亮工作室公众号


【资料图】

作者 | 钱志亮

播音 | 武冰洁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学会煮饭:好好生活,才是孩子未来的顶级能力06:37来自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学会煮饭:好好生活,才是孩子未来的顶级能力音频: 进度条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通过劳动课,尤其是家务劳动,孩子锻炼起来的是好好生活的能力,而这项能力是孩子未来幸福的关键。

会做家务劳动,

是孩子未来独立生活的前提

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生活能力的要求一直很低,甚至不少父母劝告孩子:“只要你学习好,其他的事情可以不做、不管。”

在父母眼中,学习与生活似乎是对立的,难以两全。我们都在等着孩子成人后无师自通。可事实是,孩子成年后的独立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糟糕。

在我们身边,很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不会拖地、扫地,不会做饭煮菜,每天依赖外卖、速食、泡面解决问题。

这几年因为疫情,居家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居家隔离期间的生活,就暴露出很多年轻人在生活自理方面的短板。

年轻人衣食无忧惯了,当他到了一个需要自力更生的阶段,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生活过得就没那么像样了。

出现这样的结果,父母是需要反思的。

我们总是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可唯独没有教孩子怎么去过好自己的日子。

父母鲜少考虑到的实际问题是:未来当孩子需要一个人生活时,他能照顾好自己吗?

站在孩子的未来看,家务劳动看似琐碎,但对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如果父母有远见,就应该在孩子之前,主动培养孩子驾驭生活的能力,该他做的事,该他承当的责任,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父母别挡在前面。

生活的路,深一脚,浅一脚,得由孩子自己走。

在家务劳动中,

逐渐培养孩子爱人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班上有个叫卓娅的小女孩,她的母亲非常爱孩子,纵容她的一切任性要求。

后来,母亲生病了,而且病得十分严重。

当时,卓娅所在的三年级正在筹备一趟为期5天的趣味旅行,考虑到卓娅母亲的身体状况,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卓娅放弃这次旅行,在家照顾母亲。

卓娅听完却大哭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劝道:“你看不到妈妈现在是什么情况吗?她病得很重,你不担心吗?”

面对病情恶化的母亲,女孩始终无动于衷, 苏霍姆林斯基花了几年时间唤醒这个小女孩的心灵,他用的方法就是“劳动”,让卓娅体验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班同学劳动带来的自豪感。

学会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门课,想要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爱,应该从家中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

家务劳动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体验了家务劳动辛苦的孩子,也更能体谅和理解父母。

很久以前看到这样一则视频,一个小女孩拒绝做家务被妈妈批评,妈妈问她:“你要做家人还要做客人?”

小女孩含着眼泪说:“我要做家人。”

家人是什么?家中的大小事情,家人都能一起分担。

一个孩子看到妈妈做饭忙不过来,挽起袖子,帮忙洗菜;看到爸爸上班辛苦,主动去厨房给爸爸倒杯水;看到奶奶拎不动购物袋,赶紧上前帮忙……

这样的孩子,爱早已经在他的内心扎了根。

看似琐碎的家务,体现的是孩子对家庭的爱与责任。

家务劳动,

让孩子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作为父母,想让孩子未来把生活过得像样点,拥有大好前途仅仅只是一方面,处理那些做不完的家务小事才是孩子每天都会面临的挑战。

房间是杂乱无章还是干净整洁?一日三餐是敷衍、对付还是用买来的新鲜食材,认真煮上一顿饭?日子得过且过还是偶尔用烟火气装点生活?

不要小看这些事情,我们居住的家、拥有生活的习惯,都能折射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电影《小花的味噌汤》中,患癌的妈妈意外怀上了孩子,经过犹豫过后决定生下孩子。

不幸的是,在女儿四岁的时候,妈妈癌症复发,不得已,又开始了痛苦的抗癌之路。

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时间,妈妈的愿望,是希望把好好生活的能力和态度留给女儿,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教女儿生活。

她对女儿说:“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妈妈会很难过,所以要好好吃饭。要想好好吃饭,就要好好做饭,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都不能糊弄。”

影片结尾,父女二人一如往昔坐在餐桌前,摆放好碗筷,认认真真地吃饭。

带着妈妈的祝愿,父女俩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

生活幸福感都是靠自己创造的,在家务劳动中,孩子学到的就是如何认真地经营每一天,将日子过得丰盛。

我们呼吁孩子早早地参与家务劳动,就是在培养孩子好好生活的软实力,让他更加坦然地面对明天。

转自 | 钱志亮工作室公众号

作者 | 钱志亮

图片设计 | 王荣佳

责任编辑 | 赵利 贾文艺

标签: 好好生活 独立生活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