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22名教师,在这里从教23年以上的有19人,另有3人在25年以上,全校有5对夫妻教师;全乡常住人口只有3000人左右,而在校学生数却高达295人,适龄入校就读的学生几乎没有外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江西省新余市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仙女湖区九龙山乡中心小学对本学区师生所产生的吸引力,这一现象已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发问:该校为什么有如此的磁力把师生紧紧地吸引住?最近,记者来到该校,解码其中的奥秘。
因为“根”深,所以“叶”茂
刘佳乐是从城里的学校转学来九龙山小学读四年级的学生,转学之前刘佳乐的家长对该校的办学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很多人告诉我这里的老师工作非常负责,教学水平也很高,我就把孩子转过来了,现已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多,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我从心底里感谢九龙山小学的老师。”刘佳乐的妈妈说。
九龙山小学位于新余、吉安、宜春三市交界处,是新余市农村三类学校(最偏远的农村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建筑全是徽派风格,很多人来学校参观后感叹:这所学校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乡下的学校。
记者漫步于校园,只见地面干净整洁,而且看不到一个垃圾桶。全体老师每天都跟学生一起跑操、做武术操,还要做学校创编的手势操,学生一边舞动着手势,一边高呼“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口号,成为这大山深处的一道独特风景。全校成立了10个学生社团,每个学生都参加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发展自己的特长。
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已具备仙女湖区一流的教育质量,而且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中大显身手。九龙山小学校长严志勇深有感触地说:“九龙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当地的老百姓非常渴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学校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把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根本途径,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办学的高质量。”
“水杉精神”照亮坚守之路
九龙山小学的教师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家乡情结,但是要坚守乡村教育仅有家乡情结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乡村教育情怀。于是学校以“水杉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弘扬“水杉精神”,引导全校教师像水杉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环绕着学校围墙挺立着一排排高高的水杉树,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严志勇用手指着一排排水杉解释说:“校园里栽种这么多水杉树,旨在将‘水杉文化’符号化,传播水杉文化的内涵,锻造教师像水杉一样的高贵品质。”
早在1990年就来九龙山小学任教的教师刘小娟,在这里一待就是30多年。她说:“我是喝九龙山的水长大的,愿意在这里教一辈子的书。热爱家乡是一个原因,学校倡导的‘水杉精神’也更坚定了我坚守九龙山的信念。”
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大力弘扬“水杉精神”,坚持对教师进行精神引领,让教师对安心在乡村教书有高度的价值认同。“到哪里教书不是教,为什么非要跑到城里的学校去?”这是该校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坚守在大山深处,教了父亲教儿子,很多人教了这里的几代人。据悉,在全区的教学比赛中,该校教师的总体成绩常常保持在农村学校的前列,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频频获奖。
严志勇说:“有人问我,你是怎样留住了老师,我回答说我哪有什么能耐留住教师,我手上既没有很多钱发给老师,也不能给教师很好的待遇,是教师自己留住了自己。我努力去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带头扎根乡村学校,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其他老师。留在这乡下,用奉献去点亮大山的希望,值得!”
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农村学校的短板在教师队伍,而要建设一支留得住、吃得了苦、干得好的教师队伍谈何容易?与其他农村学校相比,打造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九龙山小学毫无优势可言,但学校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在与学校教师座谈时,教师袁淑庆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城里的学校也许不缺我这样的老师,但乡下的学校一定缺。”她找准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满满的存在感,所以她从不去报名参加进城招考,而且把在新余市近郊某镇政府工作的丈夫“拉”到九龙山乡旁边的某乡政府来工作。
在未来的日子里,周丹丹也将选择扎根于九龙山小学。她是在这所学校上的小学,从江西师大一毕业就来到了九龙山教书,学校里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教过她。“我刚参加工作时,大家都手把手教我怎样上课、怎样与学生沟通,我又找到了当年做学生的感觉。”周丹丹说。
学校出台的各项制度和分配方案,都向埋头工作的教师倾斜,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教师都渴望专业成长,学校就创造条件,每位教师都有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袁淑庆说:“很多学校只派一两个人参加,而我们学校一般是全体出动。尽管经费紧张,但学校舍得花钱让老师走出去。”
教师刘小娟去年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她曾经教过的一个男生现在广东省创业且事业有成,他找到了一张老师生日那天的《人民日报》寄给老师,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心。“看着这张微微发黄的1970年9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我感到幸福极了。这个学生曾经是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把他转变过来。他从离开九龙山小学至今,一直和我保持联系。我能够受到他这样的尊重,自己付出再多都值得!”刘小娟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农村教师的津贴足额发放了,老师处处受到尊重,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学校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家长像接待最尊贵的客人一样接待家访的老师。
九龙山小学的教师在当地受到的尊重,令他们有很强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因而教育情怀常在,自愿把“根”深深地扎在九龙山这片热土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雷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