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教育助力谱写“黄金时代”
2023-06-15 13:45: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国际观察·强国崛起背后的教育担当⑤

地处欧洲大陆西北角的荷兰,面积41528平方公里,人口1784万,这样一个“小国”,却是欧盟第六大经济体。该国在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568年爆发了持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其间在1581年,北方7省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6世纪末,荷兰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也加入“地理大发现”的行列,并在17世纪一度成为海上殖民强国,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均非常发达,这一时期也被誉为该国的“黄金时代”。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素质


【资料图】

荷兰濒临北海,土地贫瘠,国民大多从事海上贸易或手工业,这些职业对于阅读、书写和计算往往有一定的要求。加之荷兰长期远离名义上的宗主国西班牙,境内的宗教势力和宗教学校影响相对较弱。所以在中世纪晚期,荷兰境内就出现了教授简单读写和计算的世俗课堂。这类课堂一般位于乡间,往往只有一名教师,学生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按照所学科目的课时缴纳学费。

在乌得勒支等大城市中,城市学校也逐步成形。这些学校的校长由市政当局任命,虽然以拉丁语为教学语言,但学生并不限于精英阶层,学生数量也不受严格限制,在一些学校的低年级,每班学生多达百人。这一方面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让书本价格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荷兰市民阶层的意识:上学不只是为了成为官员或神职人员,普通家庭的孩子也需要学习读写和计算。

15世纪,荷兰的城市中出现了最早的“培训学校”,这是有别于普通城市学校的各种学校的统称,包括幼儿学校(类似今天的幼儿园,照顾幼儿的同时教授他们简单的拼写),强调计算、会计等某类技能的学校和女子学校等。这些“培训学校”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在一定层面上对城市学校造成了冲击,促使城市学校进一步发展、开放,进一步放松对学生性别和年龄的限制。

在基础教育普及的背景下,荷兰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读写和计算能力。荷兰人林斯霍滕就是凭借较好的书写能力,谋得了果阿大主教秘书一职,并利用工作之便,将葡萄牙秘不外宣的航路信息传回荷兰,帮助荷兰建立了通往东方的航线。

基础教育的普及,既为荷兰海上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劳动力基础,也为荷兰造船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支撑。精于数学计算的荷兰商人和水手,为了降低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在船上增加了一种特殊的设计,使得船肚子很大而甲板很小。这样做是因为当时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税越少,而船肚子越大,运输的货物越多。荷兰人正是依靠这种船,积累了丰富的财富,控制了各国的海上贸易,并且赢得了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称号。

同时,荷兰的教育行业中一直有女性身影存在。普通女性不仅可以接受基础教育,甚至可以担任教师或校长。从事教育工作的女性,主要集中于编织、文学等课程,或主要任教于幼儿学校,也有一些经营普通学校的女校长。这为19世纪荷兰女性争取高等教育受教育权、普选权奠定了基础。

教育扶助推动社会公平

16世纪早期,来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在荷兰地区产生影响。社会对教育更加关注,要求改善教育质量的呼声很高。尼德兰著名思想家伊拉斯谟也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教育论述。人们逐渐达成共识,即教育不应仅提供职业培训,更应给人们提供成长进步和成为文明的人的机会,使人们可以从古代留存下来的知识中受益,并为改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思想惠泽社会弱势群体,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进。本着“人人皆有权利接受教育”的精神,荷兰开始出现最早的免费学校,为孤儿等贫困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免费的读写课程。为了方便平时需要工作谋生的学生,这类课程往往在周日或晚上进行。

到了18世纪,这种免费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形式也更加多样。这一方面得益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社会必须加大投入,培养出更多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同时,当时的人们也意识到,贫困儿童如果不接受教育,极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会给社会带来更大损害。18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潮让人们确信,单纯的宗教和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这些贫困的孩子必须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摆脱贫困,并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

这一时期,荷兰城市中诞生了许多“城市手工业儿童之家”,贫困儿童在这里学习免费的基本读写和计算课程,从12岁起,进入某个行业(主要是纺织业)学习手艺或技能,未来成为该行业的从业者。女童大多需要额外学习编织课程。只有当儿童通过一定的测试,证明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手艺或技能也足以维生时,才被允许离开学校。

诞生于1756年的伦斯沃德基金会是这类贫困儿童学校中的特例,因为它打破了教授内容仅限于基础教育和低端手工艺技能的惯例。该组织在海牙、代尔夫特和乌得勒支均设有校区,挑选极少量(同时在校生不超过12人)有天赋的孤儿,教授他们数学、绘画和水利等方面的高端知识。由于当时的精英阶层普遍对让社会底层民众接受高等教育心存警惕,所以该学校的成立,是对这种成见的一次有力突破。伦斯沃德基金会也可被视为荷兰高等职业教育的先驱,很多该校毕业生都成为水利专家、工程师、建筑师、外科医生和画家。教学内容方面,学生会在入校前两年进行深入的绘画、法语、数学和地理知识学习,之后进入不同的行业学习或跟随师傅学习,获得足够的培训,以胜任各行业难度较高的工作。

实用课程服务国家需要

由于地理位置、居民组成、外向型经济等原因,荷兰历来重视外语教育。早期的城市学校使用拉丁语教学,所以荷兰的学者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但拉丁语后来逐渐成为市民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阻碍。从16世纪开始,法语在荷兰的学校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到18世纪,法语学校的比例已远超拉丁语学校。法语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传统的拉丁语学校有着明显区别,整体更为实用。当时,除了法律等个别大学专业对拉丁语有要求外,会计、地理、天文等其他专业均可使用荷兰语学习,所以学生也更加倾向于在基础教育阶段选择非拉丁语学校就读。

法语学校原本是“培训学校”的一种,在18世纪逐渐发展为部分或全部使用法语的常规学校。这类学校使用法语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法语阅读和书写能力,部分学校还要求学生具备使用法语沟通的口语能力。除了计算、会计和绘画,一些学校还提供地理、天文和航海等课程。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十分重视实用知识,例如在地理课上,学生会学习使用地图和地球仪。18世纪中后期,荷兰也出现了少量德语或英语学校,不过这类学校多数仍使用法语教学,仅向学生提供德语或英语课程。

当然,从16世纪开始,荷兰也有大量的普通荷兰语学校存在。不过上述以法语学校为代表的重视外语教学的学校,显然更受到社会中上层的青睐,因其更具有经济价值。

与此同时,荷兰的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战争爆发不久后,荷兰北部地区急需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1575年,在击败了围困莱顿城的西班牙军队后,尼德兰贵族威廉一世为了感谢莱顿人民的英勇抵抗,将一座大学作为礼物赠予这座城市,这就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的由来。

在莱顿大学建立后不久,该校就在当时荷兰起义军统帅的要求下,设立了一座工程师学校,以荷兰语为授课语言,专为独立战争期间的荷兰军方培养炮击专家和要塞建筑专家。进入18世纪,航海学校(1785年)、军事学校(1789年)、临床学校(1828年)等纷纷成立。在培养军官的军事学校中,学生不仅要学习骑马、射击、武器养护等军事知识,还要学习数学和建筑等课程。

得益于“黄金时代”经济的腾飞、文化艺术等的全方位繁荣以及自由的学术氛围,莱顿大学在成立后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欧洲极具影响力的高校,吸引了来自全欧洲的学生,被誉为“欧洲的奇迹”。时至今日,莱顿大学依然是世界知名高校,为荷兰乃至全球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过去近5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莱顿大学培养了众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杰出人才。笛卡尔、伦勃朗、斯宾诺莎等科学文艺巨匠,爱因斯坦、洛伦兹、费米等诺贝尔奖得主,还有一些外国元首和荷兰政治领袖都曾在莱顿大学求学、访学、任教过。

(作者:林霄霄 单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