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同时,数字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开展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了有力基础。如何开展跨学科教学?本期专刊刊发记者深度采访报道,并邀请专家进行研讨。
80%的教师入选部级“优课”、100%的教师获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奖,“‘兰韵’智慧学习模式构建实践”获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学校案例被教育部推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七个移动学习最佳实践项目向全球推广发行,“WES”建设项目经教育部推荐提名“联合国哈马德国王奖”。
这所奖项拿到手软的学校,就是建校仅仅13年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花繁柳密、生机盎然的时节,记者来到树人景瑞小学进行实地采访。
从慧学到融合,智能化跨学科教学魅力十足
“我爸妈小看我了,我学的可不仅是编程,带回家的是能用的产品。”在树人景瑞小学,四年级学生蒲佳怡一边双手熟练地组装智能控制组件一边告诉记者。三年级时,她在“创+”课上制作的智能风扇,让父母大吃一惊,这次的智能小夜灯,她新设计了声控环节。
“这节‘创+’课,融合了数学、美术、信息科技、劳动教育等多个学科。”学校科研室主任周洁琼介绍,目前学校组建了由国家学科课程、校本数字课程和兰韵活动课程三大类型组成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其中“创+”课是学校校本数字课程,一到六年级,每周开设3节,由“创+”专业教师带动年级学科教师,组建年级跨学科课程组,共同推进跨学科课程实施。
走在学校教学楼过道上,学生们的创意产品让记者目不暇接,这些都是学校“创+”课的教学成果。“其实,我们‘创+’组课程负责人之前是学校体育老师。”提到“创+”组课程负责教师陈虹,周洁琼满满自豪感。
“生完孩子后,我的身体状况不太适合上体育课,校长鼓励我试试人工智能课。”陈虹这一试,不仅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更为学校大跨步推进智能化跨学科教学注入了强心剂。2014年,陈虹开始摸索融合信息科技、美术、数学、科学等学科内容的综合实践课,课程中学生完成的作品,参加全国科技竞赛活动,已连续6年获得国家一等奖。
同样是体育教师的李强,这学期与六年级语文、美术学科教师开展了智能化跨学科教学合作。“体育课上,我带学生练习跆拳道动作,并利用平板拍照,除了对比动作规范性外,更是为第二个环节美术课做准备。”李强介绍,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个人动作照,用火柴棍分析动作角度,体验动作美;最后语文教师结合课本中“动态描写”的作文主题课,指导学生开展写作。
“对,我们还要写作文,以前我想半天不知道写啥,现在体育课上完,美术老师又讲了人体比例,我作文素材特别多。”学生彭靖雯兴奋地说。
从体验到学习、总结再到收获,树人景瑞小学跨学科教学,切实回归了育人最初的含义,学生的体会与感悟之丰富深刻,并不是一句“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素养”能够概括的。在树人景瑞小学,这样的智能化跨学科教学每天都在常规开展。
从特色到素养,找到促进核心素养融合的路径
在树人景瑞小学举办的“智能化教学·跨学科大单元说课”比赛现场,“灾害面面观”这节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一刻学生还在创作安全标语,下一刻学生就拿着钢卷尺、趴在地上测量教室长度,最后设计最佳逃生路线,并利用智能软件绘制图纸。
可谁能想到,这节课最初仅是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的一节“防灾小常识”常规课。在树人景瑞小学,智能化跨学科教学以某一学科为主线,贯穿多学科知识,上课形式也包括课堂、动手、游学等,可谓因地制宜、百花齐放。
“为适应智能化跨学科教学的需要,学校鼓励教师自由组队,组建课程团队。”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说,“智能化跨学科课程就相当于学校餐桌上的‘特色菜’,需要课程团队自己设定菜系品类、营养结构、特色形质。至于是设定成一道开胃小菜,还是像佛跳墙那样的养生大菜,抑或民间小炒,主要是团队自主自立自洽,最终上桌的菜品优劣由学生检验。”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在新课标落实中,树人景瑞小学智能化跨学科教学又有怎样的变化?
在学校四年级(5)班“轻叩诗歌大会”语文课堂上,教师唐敏点击大屏,最佳展示奖几个字一一呈现,“但评分标准是什么呢?”她的话刚落地,学生纷纷举手,“音乐要和诗歌情感匹配”“动作要设计得大方”“朗诵需要有感情”……
“语文、音乐这些学科,学生学习效果有些看不着摸不到,很难将素养培养落到实处。”唐敏说,“现在不一样了,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诗歌,语文教师引导分析文字语言,美术教师指导制作海报,音乐教师结合诗歌带孩子欣赏不同音乐……我们通过跨学科教研备课,抓好学习任务的安排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让学科素养变得可触摸。”
的确,经过一次次跨学科教学的打磨,树人景瑞小学找到了促进核心素养融合的路径。
“通过跨学科大单元学习,实现从‘学科知识逻辑序列学习’向‘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学习’的转变,我们更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体验’‘创作’中发现问题,自发调用学过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李华表示,跨学科学习具有目的性和手段性两个重要特征。目的性就是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手段性就是发展学生选择、综合各种知识、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简单说就是学的知识能实践应用。
“这两点就要求在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本、设计教学,也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它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真正满足学生不同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李华说。
从唤醒到绽放,在孩子心中种下向善向美向上的种子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学校智能化跨学科教学的价值、意义或特点的话,我觉得这个词是‘唤醒’。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希望用更多有意义的课程,唤醒他们无限的、不可思议的潜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内心富足并充满阳光。”李华说。
智能化跨学科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无限潜能,那么,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新课标实施,智能化跨学科教学如何实现进阶?
其实,2014年,学校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应用智能平台开展课堂教学,但在使用中,问题也不断显露:一是依赖传统学科本位的课程,知识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校本智能平台更多应用于国家课程的课时教学,尚未融合应用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与单元教学之中;三是模式仅适用于知识本位课时教学,难以支撑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
李华说:“发力点在于整合化、校本化及个性化实现程度。无论哪个学科,都要基于国家教材和课标要求,探索怎样结合多学科,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围绕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亲身经历来进行,这样既能融合学科本质层面的深度学习,也能产生跨学科的实践创新成果,最关键的还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走进六年级教室,教师袁晗正在开展“制作成长纪念册”的跨学科单元教学。学生的奇思妙想让袁晗不禁感叹自己“落伍”了:“纪念册,我们一般就用文字、图片完成,但一个学生提出,她要用‘创+’课学习的编程知识,做一个语音纪念册,将老师、同学对她说过的话保留下来,这样多年后还可以听到原声。”
袁晗一直记得这名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播放留言时,学生开始是兴奋、激动的,可说着说着她流泪了。”说到这里,袁晗眼睛也湿润了,“她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么多人关心她。所以,尽管为了这门课,我们几个学科老师一遍遍磨课,但一切都值,因为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向善、向美、向上的种子。”
“智能化跨学科教学的开发,要向着深和真的取向发力。”李华说,“深,指的是支持深度学习,通过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应用的深度参与,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和方法。真,是强调学习与生活联系,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学习的意义。”在李华看来,树人景瑞小学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践行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学变革,让学生学习得到实质提升,又尊重孩子发展的天性,倾听并回应孩子学习的期待,把孩子对快乐学习的向往逐步变成现实,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幸福。(本报记者 黄璐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