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头条丨静水流深——读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
2022-10-19 15:4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有两本关于《红楼梦》解读的书,初看书名,并不能强烈地引起我的阅读兴趣。一是《荣国府的经济账》,题目类似从社会学或经济学的角度解读《红楼梦》,似乎偏离了《红楼梦》的文学属性;另一本就是《红楼十二钗评传》(插图增订本),我的印象里,“评传”的主人公当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而为小说人物写评传,似乎显得“另类”。


(相关资料图)

但是,一旦当我打开这两本书时,便不能停下了——《荣国府的经济账》给我印象尤深的是通过经济的视角,对李纨的判词作出了更为合理的解读。而《红楼十二钗评传》更是给我以“静水流深”的感受,将我之前注意到的人物或没注意到的细节一点点串联起来,有了整体的感受。该书评述了正册、副册、又副册的15位女子和贾宝玉,共16人。每一人物由五部分构成:身份、貌、情、才、结局。《红楼十二钗评传》之“深”,一在“传”,二在“评”,析言之,在于以下数端:

第一,“情”“才”两部分的设计,给人拨云见日之感。一般读小说,当然都会注意到人物形象,或者说人物性格。但这太笼统了,就《红楼梦》本身而言,人物形象和性格集中展现在哪些方面?从甲戌本的题诗“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以及“本书大旨谈情”来看,“情”应当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一方面;而有“情”人的“恨”从何而来?那就是生不逢时,也就是第一回石头上偈语所说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生不逢时”的人,首先必是有才之人。仅《红楼梦》回目中的直接表述,就有“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天伦乐宝玉呈才藻”;“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等,可见“才”与“情”在《红楼梦》中的分量。

同时,《红楼十二钗评传》对“情”的解读是多方面的,这就突破了把《红楼梦》看成一部“恋爱小说”的限定,在普及传播《红楼梦》时自觉展现了其深刻的内涵。如,宝玉之情,既有对“痴心恋人钟情”,又有“闺阁良友的体贴”,还有对迎春等的“手足之情”。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是凤姐之情,包含了对夫、女、贾母、宝黛的用情,大大丰富了一般读者对王熙凤的认识,恰是凤姐形象立体化的生动展示。

第二,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将对书中人物的认识表现出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果说用优美的语言体现的是作者的积累与才性,那么用简练精准的语言,则体现的是认识与思维。概括人物的性格有两忌:一忌大而空,放之四海而皆准,如善良、有才、坎坷。二忌细而碎。《红楼十二钗评传》则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如评论宝钗之貌,为“丰润之美”“淡雅之美”;之情,有“情不自禁”“含蓄内敛”等。尤其是对凤姐的口才用“欢声笑语”“花言巧语”“唇枪舌剑”三个词相区别,同中求异,条分缕析。这样凝练的语言,书中俯拾皆是。

第三,在引文关键处,充分利用不同的版本来为评价服务。《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考证应该是手段,文学性的研究与鉴赏才是目的。《红楼十二钗评传》中尤为突出的一例是宝玉挨打后,宝钗探望宝玉:“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这是我们常见的版本。在《红楼十二钗评传》中,则指出列藏本等四本是没有最后一个“疼”字的。这样的文本,与后文“刚说了半句”正相吻合,也与宝钗含蓄内敛的形象一致。在介绍人物身份的时候,作者亦列举不同版本。如迎春,有“妾生”“前妻生”等不同的记载,《红楼十二钗评传》参照书中其他处的描述,证明其应是庶出。

第四,选择前人精当评价来深化《红楼十二钗评传》的论述。引用评价,如不能水到渠成,无论前人的评价如何精当,也便失之于空疏。高明的引用者,定会使其为我服务,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这就首先要求著者自己对文本有较为到位的认识和体会,它需要摆脱任何模式化的评价,颇为不易。贾府对宝黛婚姻的态度,论者一般或以元妃的反应作为依据,或以宝黛的性格、地位是否符合贾府的期待作论述,但这些都显得“隔”了一层,因此结论并不能让人信服。《红楼十二钗评传》能够用王熙凤的表现“既吃了我们家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等来作依据,表明凤姐对黛玉的态度,就显得亲切,易于接受。

同时,《红楼十二钗评传》也是独具慧眼的。如探春出场,“见之忘俗”,这是读者都会注意到的描写,但是该书进一步评论道,“这是林黛玉的观后感,她那样一个高雅脱俗的美女见了探春之后总体感觉都是忘俗”,这样正衬,探春之“不俗”就更深入人心了。又如,一般读者对王熙凤的认识,或许停留在“放诞嬉笑”上,尤其是“我来迟了”这句典型语言,但《红楼十二钗评传》评论道:“(王熙凤)却从来不在规矩上有差池”,发人所未发,足供深求。

至于《红楼十二钗评传》之“静”,除了语言娓娓道来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待后四十回的态度,中正和平。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众说纷纭,甚至不容于水火。写“评传”,自然离不开后四十回的内容。曹立波曾有《〈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雪芹残稿和程高补笔》一文,认为:“带有曹雪芹残稿特征的文字主要集中在第八十四回至第一百十二回;而不符合前八十回伏线的情节多集中在全书后几回,因其缺失或不全,为程高所补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评述每个人的结局时,态度也就较为持正。或排列众说,断以己意,如黛玉、宝玉;或在列举八十回的线索后,指出“与前八十回预示不符”(香菱等)而已。

《红楼十二钗评传》的插图也别具匠心。扉页一大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正是把《红楼十二钗评传》主人公都“一图打尽”了,作为插图,或许没有比此图更合适的了;此外,对于每一个评述的人物,都配以程甲本的插图,图上的文字作者都综合数本做了校勘。这些配图,如果与前几年随处可得的以改琦绘本、戴敦邦绘本和现在一哄而上的孙温绘本作插图相比,更能体现作者的审美品位和内心安静吧。

《红楼十二钗评传》评价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有一整套系统的教学实践”: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温故知新、余音绕梁。该书的写作本是基于《红楼十二钗评讲》的国家级精品课,我想,如果借用这个评语来评价《红楼十二钗评传》这本书,也不为过吧。

(韩璐 作者系北京一零一中学高级教师)

标签: 画龙点睛 人物形象 水到渠成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