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陕西省渭南市教育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渭南教育为目标,以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简称“三名+”建设)为抓手,增强教育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均衡,为学生提供家门口的满意教育,助推渭南教育强市建设。
深化梯队建设,储备发展动能
荟聚精英培养“名师”。积极招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开辟紧缺学科优秀人才招录“绿色通道”,2021年招引高层次人才110名、事业单位和特岗教师招聘优秀本科毕业生 1685人,两年来为5个国贫县累计补充体音美教师411人。依托国培计划,通过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实施骨干教师集中研训、全员轮训。分学段、分学科遴选精英骨干,打造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名师工作室队伍,目前,已建成各级各类“名师+”研修共同体3060个,其中市级52个、县级532个、校级2476个。2021年,16位教师获得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称号。
梯级打造选塑“名校长”。搭建校长专业提升平台,举办“校长论坛”活动,总结推广名校长教育理念、治校模式、学术成果,促进校长专业能力提升。组织名校长参加专题研修班,对全市71名“名校长”进行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名校长”治校能力。加大年轻校长、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推进校级干部交流轮岗,遴选一批优秀校长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研修,分层分类储备一批中青年校长骨干。目前,已建成市级“名校长+”发展共同体71个,县、校级159个。
拓宽路径培育“名校”。以市县标准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为龙头,通过“上挂、横联、下引”等方式,不断放大本土优质教育资源,目前,上挂省内外名校73所,横联市内外名校98所,下引全市农村学校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组建市级63个,县、校级194个,参与学校1625所。
聚焦内涵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规范“三名”工作机制。拟制《关于加强“三名工程”建设实施意见》,严格规范“三名”评选标准和条件,突出政治导向、理念导向、科研导向、实绩导向。拟制《考核细则》,对“名师”“名校长”“名校”进行年度和周期考核评价,实施优胜劣汰制,确保“三名+”建设工作质量。开设“建设教育强市 三个专项工作”专栏,持续刊发渭南市“三名+”建设工作简报25期。
增强名师教研能力。围绕“学术平台、教研园地、创新基地”名师研修共同体三大发展目标,按月统筹安排集体研修活动,通过课题立项研究、学术交流、专家授课、案例成果推广等方式,推进工作室错位发展,不断以教育科研创新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扩大区域交流范围。进一步打通市域内的教育交流渠道,积极举办“三名+”建设工作现场会,开展县域“三名+”建设工作成果展活动,推动县域之间相互借鉴,推动全市“三名+”建设工作有序推进。2021年,相继在临渭区、大荔县、白水县召开“三名+”建设工作现场会,累计300余名校长、名师参会。
强化示范引领,拉动整体提升
引领职业价值风尚。积极选树“三名”榜样标杆,促成争当名师名校长的业界风尚,营造尊师重教、兴校强教、兴学育才的浓厚氛围。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名师+”研修共同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开展“结对帮扶”,指导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带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导师带教、个人自修、跟岗培训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实名师工作室后备力量。积极推动“岗位练兵”,多形式组织学科竞赛、教学比赛、命题比赛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教师队伍梯度成长。
引领乡村教育发展。构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格局,推广教学课件、教研文章等600余篇,通过精心打磨课程、共享科研成果、集体研学等方式,促进城乡之间教师沟通交流。切实发挥名师、名校长指导作用,大力开展送教下县、送教下乡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助推乡村教育优质健康发展。2021年,组织集体研修4000余次、开展送教优质课例讲座6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