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人社部召开2023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工作进展,表示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强政策、拓空间、保重点、促匹配,努力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将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开展10项具体行动,着力拓展就业渠道、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强化困难兜底保障、加强观念引导。同时,将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
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实现多渠道就业,关键在于增加岗位供给。要以推动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市场,尤其是应重视和发挥民营企业、平台型企业在就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扩大就业容量。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岗位接近2亿。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就业蓄水池,蕴含着巨大的就业潜力。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各类新的就业岗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小程序开发员、互联网营销师、数据标注师和新媒体运营人员等,都是在数字产业化过程中催生出的新岗位和新职业。人社部去年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显示,净增158个新职业,其中有97个是数字就业。
数字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比如,泛娱乐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等,而平台型就业是这类就业的最大特征。灵活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2020年和2021年应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均已超过16%。各类灵活就业形式,不仅改变了就业结构,也有助于年轻人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实现自我价值。
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权益保障问题越发突出。首先,现行法律法规覆盖不足。现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建立在传统劳动关系基本框架上,灵活就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该如何界定,缺少相应的明确规定。其次,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灵活就业劳动者参保比例明显偏低,尤以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为甚。此外,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不足。面对就业环境变化和职场激烈竞争,部分灵活就业大学生缺乏职业技能储备,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大学生灵活就业,有利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从而推动高质量创新创业活动。从法律、社会保障以及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灵活就业大学生合法权益,增强就业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这不仅关系维护灵活就业大学生基本权益、实现体面就业,也有助于推动传统就业观念和思维转变,促进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
调整法律政策,确立新型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灵活就业劳动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用工关系打破了传统关系框架,劳动者选择的“灵活性、自主性”特征凸显。相关法律法规要针对灵活、多变的非传统劳动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021年,人社部等八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对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进行了规范,当前亟待增强其法律效力,厘清和界定各类新型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解除灵活就业大学生后顾之忧。既要强化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也要激发灵活就业大学生主动参保意识。加快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为灵活就业大学生提供更多投保便利。探索多元化合法方式,让灵活就业劳动者享有平等缴纳社会保险的权利。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拓展灵活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灵活就业大学生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劳动力市场适应性,打破灵活就业大学生就业低水平重复局面。创新灵活就业大学生职业技能认定标准,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比、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助力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突破发展瓶颈,拥有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作者:邓荣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城市学院基地研究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