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日报丨华南农大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提升广东荔枝产业竞争力——这里的荔枝别样甜
2023-04-27 13:59:33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资料图片)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他走进荔枝种植园,了解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文旅产业等情况,并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随后,他来到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运营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介绍。当时,高州市农业科技事务中心主任吕华强正在荔枝园内指导施肥。作为技术人员,吕华强汇报了近年来的荔枝收成、农户收益等情况,“这几年果农普遍年收入达5万至8万元,种植大户年收入超1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这里的荔枝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功不可没。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借助华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进一步提高荔枝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吕华强对荔枝产业发展满怀信心。

选育优质品种,建好种质资源库

在20世纪90年代末,柏桥村荔枝种植业曾面临重大挑战。

当时,黑叶、白蜡两个荔枝品种,占柏桥村近70%的荔枝种植面积。而茂名市荔枝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4.33万亩,发展到177万余亩,同样是黑叶和白蜡占比较高。同一荔枝品种在同一地区,面临同时上市的窘境。白蜡和黑叶的收购价甚至跌落到每斤1元,而黑叶荔枝的种植成本每斤需要2元,这打击了很多种植户的积极性。吕华强发现,仅柏桥村,曾有约30%的黑叶荔枝园处于失管、半失管状态。

主栽品种结构不优、大宗品种较为单一、产期相对集中等问题,成了当时茂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如何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新品种,避免“果贱伤农”?

从20世纪80年代起,华南农大教授李沛文等专家牵头成立广东省荔枝科技协作组,努力选育适应性广、特色明显的优质荔枝新品种。华南农大园艺学院荔枝科技创新团队老中青三代人,经过近40年的接力攻关,育成岭丰糯、冰荔等19个新品种,不断做强荔枝种业“芯片”。

“相比只能卖4元一斤的白蜡,冰荔能卖到25元一斤。”高州市分界镇东方村果农李亚水算了一笔账,以前他种了约500棵黑叶、白蜡荔枝,一年利润只有1万元左右,换成冰荔、岭丰糯等品种后,一年利润能达8万多元。

如何在原有老品种的枝干上改接优良品种?华南农大荔枝团队通过嫁接等技术,对黑叶荔枝进行品种改良。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研发出荔枝高接换种技术。

“相对于原来的小枝嫁接,大枝嫁接优势明显,根系养分集中供养接穗,长势强,树冠形成快,品种更新效率高。在我们指导下,很多果园同步开展回缩修剪改造、高接换种。”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育种岗位专家、华南农大园艺学院教授胡桂兵介绍,华南农大荔枝团队联合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制定适用于茂名地区的荔枝高接换种技术规程。随着改良接种技术不断升级,茂名古老的荔枝树焕发新生机。

在华南农大荔枝团队助力下,全省荔枝优质品种占比逐年提升,优质特早熟、特晚熟荔枝供应明显增加,鲜果供应周期显著拉长。茂名正在通过嫁接换种,改造优化超过6万亩荔枝。岭丰糯、冰荔、仙进奉等优良品种也在茂名落地生根,占比达51.69%。

在培育和推广优质品种的过程中,华南农大荔枝团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做强种业“芯片”,建好资源库是重要底气。

古荔枝树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和天然的基因宝库。柏桥村地处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荔枝林中心地带,荔枝种植历史2000多年,村里果园内有180株古荔枝树。整个茂名地区100年以上的荔枝古树达19434株,分属38个品种。

“我们要保护并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古荔枝树。”华南农大荔枝团队积极参与茂名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建设,开展茂名原产优异荔枝品种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研究。目前,资源圃引进保存700多份、3500多株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团队开展古树荔枝营养系和实生系变异选择,选出香荔、绿荔枝、早熟焦核白糖罂等5个以上荔枝优异株,培育新优品种。

克服“靠天吃饭”,推动宜机化改造

“400多亩的桂味荔枝,摘不到1000斤果子,而平常年份可以摘到45万斤。”2019年让高州市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焱宗印象特别深刻。当年种植园内的桂味荔枝受“小年”叠加“暖冬”影响,减产严重。

“‘大小年’是果树各年产量忽高忽低大幅波动的现象。我们一般将果树产量波动幅度超30%的相邻两年,称为‘大小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大教授陈厚彬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这一现象越发凸显。而由于茂名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139万亩,其产量波动直接影响全球荔枝市场的供给。

“大小年”等影响荔枝稳产丰产的问题,如何解决呢?陈厚彬带队调研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很多果园“靠天吃饭”,缺乏有效技术和科学管理。

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发现,多数荔枝品种的成花不稳定,是导致“大小年”现象的重要原因,“大年”之后成花难是荔枝“小年”的主要诱因。团队精准施策,指导果农在“大年”时,适当控制挂果量,采收后,加大营养管理和枝梢调控力度,有效提升下一年度的荔枝成花枝率和挂果量。

“从种植管理到病虫害绿色防治,陈厚彬等教授团队给了我们很多技术指导,‘大小年’等问题带来的损失大幅降低。”朱焱宗介绍,2020年,果园荔枝产量得到恢复,连续3年实现稳产,亩产达1100斤左右。

如何指导更多果农、果园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升级为“靠技术和管理吃饭”,实现更大范围的稳产丰产呢?

荔枝产业要实现高水平的规模化发展,机械化是重要基础。而在茂名北部和东北部,云开、勾漏、云雾三大山脉绵延盘亘。受制于多山地、多丘陵的地貌,茂名市内曾有很多荔枝果园机械化程度不高。

华南农大荔枝团队迎难而上,他们积极利用学校农业机械等学科优势,指导果园因地制宜,开展宜机化改造。

“对平缓地和山地果园的宜机化改造,极大改善荔枝园的农机作业及通行条件,突破果园作业装备的技术应用瓶颈,而机械化作业大大提升果园效益和果农收益。”陈厚彬介绍,相比人工操作,用机械化手段管理荔枝,效率提升8至10倍。

在华坑村,陈厚彬团队接管了100多亩的荔枝园,仅用大半年时间就完成复产、宜机化改造。团队还协助引进企业建设荔枝种植示范基地,清理失管多年的荔枝林达300亩。同时把示范基地作为地方合作社利用先进农业科技致富典型的展示窗口,让种植户体会新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主动采用果园农机。华坑村的荔枝园在管率从以往的五成,提升至现在的七成。

破解保鲜难题,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茂名运往加拿大的荔枝,保鲜时间能达到40多天,这让广东泽丰园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波心里很踏实,“我们以往老是担心,荔枝还没有运达目的地就坏掉了”。

华南农大研发出的保鲜技术成果正助力更多鲜荔枝销往国外,让果农获得更大收益。

曾经,受制于保鲜难题,荔枝的销售区域难以扩展。“采后的荔枝如不注意保鲜,容易出现果皮褐变、果肉风味改变等问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采后处理与保鲜岗位专家、华南农大园艺学院教授吴振先说,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中,便知鲜荔枝远销外地曾面临的难度之大和成本之高。

如何让更多人品尝到荔枝的鲜美,也让果农、企业获得更大收益?华南农大荔枝团队努力攻坚荔枝保鲜技术,通过研发荔枝冷处理护色保鲜等技术,助力企业对荔枝进行更长效“锁鲜”,扩大荔枝外运销售范围。

除了深耕荔枝保鲜技术外,华南农大荔枝团队还助力茂名破解荔枝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问题,持续提升荔枝的附加值。

“在整个荔枝产业链中,加工是重要的‘压舱石’。加工不但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增加荔枝产品的多样性,延展产业链。”陈厚彬说。在华南农大推动下,部分上规模的荔枝园置备荔枝干加工设备。这些果园在鲜果销售接近尾声时,将部分鲜果加工成荔枝干,避免大量鲜果在短时间内集中上市影响优质鲜果的销售。

以往在对荔枝进行干制加工时,需要人工去皮去核,既费时费工,也难以通过标准化生产保障质量。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技术岗位专家、华南农大食品学院教授胡卓炎团队应需而动,集成创新,研发干制加工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这套装备助力主体企业实现规模加工和产业化应用。团队还帮助这些企业新建成闭环式空气能(热泵)绿色节能干燥生产线,实现加工自动化并达到洁净绿色加工要求。据统计,这些生产线带动近1000户果农参与荔枝龙眼加工。

糖果、果酱……燊马农业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研发出更多荔枝精深加工产品。公司总经理胡娟算了一笔账,种一亩荔枝收入约为6000元,通过精深加工,还能增收上千元。

在柏桥村委会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何建和的荔枝种植基地里,荔枝正处于谢花挂果期。再过一个月左右,漫山遍野的荔枝将红满枝头。何建和说:“去年我们销售了40万斤左右的荔枝,今年是丰收年,我们预计能销售60万斤。”

科技的阳光雨露,让茂名荔枝产业欣欣向荣。(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 陈宋釜)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