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策推动、专业带动、评价促动、平台联动“四轮”驱动的“青羊模式”,对区域推进家庭教育服务机制的建立、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有益又有效的探索。
青羊区坚持新人文教育理念,关注学校与家长、社区、政府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教育相关因素的共同成长和发展。为破解问题现状、提升服务能力,青羊区提出“家、校、社、政”协同共进的指导服务框架,组建“家庭教育共同体”,统筹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资料图】
政策推动,凝聚协同共育合力
一是发挥组织保障作用。青羊区政府成立了由教育、妇联、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构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社会参与、家庭主体”的家庭教育新格局,统筹推进区域家庭教育;设立青羊区家庭教育基地,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陆续出台4项配套文件,为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发挥学校阵地作用。全区每一所学校均开设“家长学校”“家长课堂”,传授交流先进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带动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持续提升。强化家校沟通衔接,督促教师采取传统家访和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在校表现、课堂表现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三是发挥家长主体作用。广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规,指导家长扛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并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亲子互动、社区公益、社会实践等活动。
专业带动,找准协同共育方向
一是提供人才保障。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积极引进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专家学者90余名,打造一支“跨界专家团队”;通过培育、交流等方式为每所学校培养10—20名有资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组成覆盖全区学校、社区的指导师团队。二是做好理论支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校社共育科研团队,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三是做精课程研发。研发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的“637”家庭教育系列课程体系(覆盖6个年龄段、3个课程模块、7个类别课程);免费向家长发放《青羊家长读本》《成长中的爸爸妈妈》两万余册,及时开设性健康教育、近视防控、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有效帮助与支持。
评价促动,明确协同共育责任
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提升各方参与协同共育的积极性。
创设“家长+家委会+学校”家庭教育星级评价机制,编制《星级家长评选办法》,连续5年评选了万余名星级家长、300多个星级家委会,督促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主体意识。另外,建立健全了“区级、校级、年级、班级”四级家委会组织架构,将星级家长评价、星级家委会评价结果纳入到学校办学绩效评估体系,激发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区内学校历史沿革、校园文化、学生家长群体构成方面的特点,引导各所学校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家校共育模式。
平台联动,整合协同共育资源
一是用好社区服务空间。将全区67个社区少年宫纳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设智慧父母学习沙龙、家庭教育社区加油站、社区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全天候免费为家长提供照看孩子、家庭教育问题咨询等服务。二是盘活区域文化资源。依托四川省博物馆、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等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300余场,其中宣传解读“双减”政策50余场、亲子实践体验课堂100余场、语音和视频微课105期,受益家长达150余万人。三是拓展线上教育平台。开通电话咨询专线,接待家长咨询25000余人次;聚焦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推出网络直播课117场、家长微论坛28期、微课167期,受众达近100万人次。全面形成“3+2”课堂形态,即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直播课堂和特需课堂、亲子课堂协同共育的家教课堂矩阵,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快形成多方协同共育的家庭教育新格局。
(作者陈杰系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李良兵系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