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与同类书的最大不同有两点:一是把复杂的语文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使得人人可仿、人人可学;二是把“专家”口中那些绕来绕去的概念、术语,基于教学案例作了相对清楚的区分。除了这两点学术上的不同之外,相对当下混乱的语文“江湖”而言,这是一本正本清源之作。任何一个语文教育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取改变自我的勇气、能力和智慧。这本小书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仅就近几年教师纠结的几个问题,结合该书作者闫存林的实践,谈几点我个人的观点。
问题导向 任务驱动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是此次高中课改的核心词,被写进各学科的课标。课标研制者提出概念不易,若要落在真实的教学中也是“蜀道难”。闫老师则用这一理念架构了此书的体例。书中前十章基本就是循着“提出问题—寻找方法—设计任务—解决问题—案例呈现”的思路进行布局的。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就是一个规范、逻辑、自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范例。
【资料图】
书中开篇就用“一份课堂教学评价量规”提出了一个能引发读者思考,熟悉又陌生的老问题:评价最终指向何处?闫老师从这个问题出发用寥寥数语就将当下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只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教什么”,不关注学生的“学”的内因作了厘清。不着痕迹的情境设置,使阅读此书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回望和检视自己的课堂,去反观自己课堂上那些常常“被学习”的学生。
基于课标 设计教学
众所周知,课标是导编、导教、导学、导评的“宪法”。不知何因,身处一线的教师并不太理会这个“宪法”。绝大多数的教师,无论课标如何说,无论教材如何编,仍旧是沿着既有的路径,用着数十年积累下的教学经验进行日复一日的教学。在书中,闫老师不仅一再用课标来指导自己的设计,更是将课标进行了基于校情和学情的细化,在细化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理论,改造出了“一个常态的学习模型”和“一个基于标准的语文学习任务的基本架构”。同时,结合多年的细化实践,概括出了一些细化原则,提供一个翔实的细化案例。可惜的是,细化案例仅仅落到了学情,而忽略了学习内容。如果在这个案例中能结合具体的年级,教材中课文再向前细化一步,那么,对于一线教师的可参考性就会产生更强的增值效果。
以终为始 用以致学
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务于欧美各国二战用兵之需,战后转向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学情诊断、制定目标、选择材料、确定策略、评价教学。这个被接受了近百年的设计原理最大弊端就是师生均不太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项内容”,“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来学习这些内容”……一言以蔽之,学习价值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是模糊的。针对这个问题,闫老师将格兰特·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了“让学生真学起来”的问题。问题解决中,他又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结合北京十一学校的生源特质,将此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书中的十个案例将“以终为始,用以致学”的教学思考作了充分的演绎与呈现:每一次教学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最终的学习成果均有可能被用于未来学习生活中的某一个现实情境。
评价先行 尊重成长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将评价放在教学之后,评价标准也多隐匿于教师之手。学生眼见的评价结果会以一个“阿拉伯数字”或“优良中差”两种形式反馈给学生。学生拿到反馈时,既不知道自己为何得此分,也不知道自己因何就“优”了。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也不解释学生的得分数。本书遵循“评价先行”的理念,在学习开启之前,就将教师自主研发的对标“量规”发给学生,并对量规中的评价维度、指标描述、学习增值进行一一解读,基本上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在自己的学习成果中应该包含哪些必备要素,也让学生基于学习积累和能力,预估自己能达到哪一个学习层级。如果想达到高于自己学习能力的层级,就要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出哪些有针对性、有质量的真实学习。书中十个案例的评价量规均指向: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机会,让孩子亲历并见证自己那些看得见的进步。
技术助力 与时俱进
近半年以来,美国科技初创公司OpenAI旗下智能聊天工具ChatGPT搅动了全世界信息技术的海洋,掀起了一阵“人工智能”的大浪。据了解,我国的研究人员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九歌”并不逊于“ChatGPT”,那为什么“九歌”并没有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应用呢?
闫老师在书中专辟一章阐释、讨论、陈述信息网络平台对于“单元整体教学”“专题学习”的支持性功能,基于自己的朴素理解,设计出了一个基本支持且适用于语文学习的信息技术框架,这是我在阅读前没有想到的。闫老师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在自己的语文专业教室中,引领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开启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单元整体教学”“专题学习”之所以需要搭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就是在传统的物理环境无法改变并形成综合学习社区的时候,转而求助网络。在进行一个单元或专题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节点和学习方式都可能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更是天壤之别;在同一时空中,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也不一样,学习成果的提交时间因人而异,这时候,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社区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互联网上一个网友感叹马云创业不易:我佩服你能熬过那么多年难熬的日子。马云却回复说:不对,应该是我佩服你。我熬那些苦日子时一点儿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我佩服你明知道日子一成不变,还能坚持几十年照常过下去。这段话值得每一个深耕语文教育的人深思。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其研究结果不被物理学界承认时说:“科学的新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反对者来取得胜利,而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都将死去,而熟悉它的新一代将茁壮成长。”这句话适用于人类社会任何革命性的改变,教育也无例外。
(作者:张秋玲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