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真相却让人心疼……|伴读_环球短讯
2023-05-02 07:42: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本文选自|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播音|武冰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视觉设计|王荣佳、樊薇

栏目主持|杜润楠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真相却让人心疼……06:34来自中国教育报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真相却让人心疼……音频: 进度条

最近,我失眠了。

不是和老公吵了架,也不是在公司加了班,而是为刚上幼儿园的儿子犯了愁。

由于公婆疼孩子,儿子在家便有些“嚣张跋扈”,需求没满足就撒泼打滚。

但前几天老师却向我反映,儿子在校过于“怯懦”,我才意识到这种家教出了问题。

老师说,儿子每次分到的小红花和玩具被人抢了,也不吭声,甚至甘愿当其他同学的“小尾巴”。

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这样告诉我:“家校之间的社交落差,会让孩子‘露怯’。学不会与同龄人相处,则让他们在社交时变得孤僻。”

这不就是“窝里横,出门怂”吗?

为人父母,在得知孩子的性格出现了偏差后,我才醒悟:原来,孩子有两副面孔,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家庭教育的“漏洞” 。

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愁坏父母

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孩子仗着无人“争宠”,在家中玩具扔一地,把沙发当蹦蹦床;

在外扎进人群中,发现小伙伴都比自己厉害,立马委屈巴巴。

前几天还在网上看到一位宝妈分享孩子“两面派”的故事,当下更有共鸣。

她说,上周孩子在商场看上了一个限量版玩具,哭闹着在原地撒泼,宝妈脸上挂不住,只好妥协买下。

可让宝妈冒火的是,孩子第二天把玩具带到学校,回家就“散架”了。

细问后,才得知是班上同学把他玩具抢去,为了测试 “性能”,直接往地上一摔,就这样报废了。

她问儿子,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孩子说:“他又高又壮,还很凶,我怕他让其他同学不和我玩。”

看完后,不少家长都表示自家孩子也是这般“欺软怕硬”,在家是“小霸王”,出了门就成了“小绵羊”。

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吗?犯愁的父母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

一位教育家做出了解释,他说:“对孩子百依百顺,才会使他们变得不幸。”

可见,越是娇惯孩子,他们越肆无忌惮。帮助孩子更好成长,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才是关键。

拥有两副面孔是原生家庭引发的“后遗症”

孩子的言行,大多是父母的投射。

他们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原生家庭引发的“后遗症”。

在不少家庭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沉迷于电视,爸妈强制关掉,他立马开始撒泼吵闹:

你刚拿起鸡毛掸子准备“教育”一下,爷爷奶奶就赶紧“救场”。

对这种“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的现象,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孩子发脾气,能换来家人的妥协,那这招在外人面前不好使的落差,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

而这也是孩子拥有两副面孔的根源所在:家人能给孩子包容的环境,他会有恃无恐;在外嚣张跋扈要付出代价,他就会选择逃避。

孩子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但他们对世界有着自己的判断。

学会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才是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治愈孩子的“两面性”用好这三招就够了

当个体呈现出“对内强硬、对外软弱”时,本质上是精神上的“趋利避害”。

可见,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是本能,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当孩子的精神人格不够成熟时,父母的正确引导就尤为重要。

那么,怎么治愈孩子的“两面性”呢?用好这三招就够了。

1.读懂孩子的情绪

在家中,如果孩子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你会怎么办?

有些父母会选择置之不理,抑或是好好教训一顿。

实际上,这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他们变本加厉。

孩子在家骄横,是一种情感表达,只不过他们认知有限,很难精准诉说需求。

在他们发脾气时,父母可以多些耐心,问及生气的原因后,再做出反应。

只有先读懂孩子的情绪,才能让他们自信表达。

2.恪守教育底线和需求

经常看到有家长吐槽孩子的坏习惯:

只爱电视,不爱书;脏话随口就来,一提作业就默不作声;平时上学闹钟都叫不醒,一到周末就像打了鸡血,天还没亮就开始折腾……

同样的场景,总是在不同家庭上演。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温柔且坚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于触碰底线的事情,不妥协。更重要的是大人的说法要保持一致,不能给孩子似是而非的感觉,更不能出现父母管教孩子,长辈立刻站出来护着,这种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有求必应,让孩子明白凡事有规矩,才是正解。

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交,让他们拥有“小圈子”,也是摆脱“两面派”的密钥。

值得一提的是,正确的社交方式,是鼓励他们合作,而不是竞争。

父母常说的“你看谁家孩子,又得了第一名”,不仅会让孩子更没自信,还会让他们拒绝认识新朋友。

换个方式,我们可以这样做。

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中做客,备好合作的玩具,比如积木、动漫卡牌等;

平时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比如球类运动。

这些,都能让“怕生”的孩子摆脱社恐。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社交条件。

如此,孩子才会在同伴交往中获得快乐。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作者 | 主创团·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

责任编辑|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