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即时看!围炉絮语
2023-01-15 20:52: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冬日,人心思暖,连微信朋友圈的文字也温暖起来了。

围炉,今天说来更多是一种象征。传统意义上围炉的光亮隐约闪现于岁月深处,人类祖先在荒寒的野外围一堆火来分享捕猎的收获,那大概是最原始的围炉。粗犷的叫喊声中,众人围火而坐,不但可以抵御寒冷,还能将食物烤熟。吃熟食,告别茹毛饮血,乃是人类生活划时代的大事件。风中顽强摇曳的那一堆火,升腾起文明之光。


【资料图】

如今的物质条件完全不一样了。喝酒品茗,聚会的热情与豪迈自有华堂暖屋来妥妥地安放,不用再忌怕天寒地冻。如果要论围炉的本义,吃烧烤、涮火锅可能相对接近。与各种精致饮食相比,烧烤和火锅是不是更豪放一些?是不是还能联想到文明起步时代那一堆火?

有一堆火,首先保护你少打点儿寒战,不致冻倒于风雪。如果再有一点可以果腹的东西拿来烤烤熟,这熟食的香气便是上天眷顾,赐予人们更多的力量与智慧。漫长的岁月中,对黎民百姓来说,过冬意味着过关,御寒是件大事。

小的时候,冬天比现在冷。怎么取暖呢?呵手,跺脚。这当然是笑言。靠谱的还是“围炉”。放学归来,我喜欢帮家人煮饭,厨房里暖和,灶膛里的火把小脸映得红红的,也把手背和耳朵边上的冻疮烘得痒痒的。这算是一种别样的“围炉”。

总不能老是坐在锅边吧,火炉要是能移动起来多好。这,人们早就想到了,铜炉子就属于这样的创造。说是炉子,其实是个竹篮子一样的金属容器,有把手,方便拎着挪动,盖子上刻有吉祥图案,镂空的部分正好透气散热,吾乡也称之为“烘炉子”。要用的时候,先在铜炉底铺上厚厚一层谷糠或木屑,等饭做好了,把灶膛里未燃尽的柴火弄到炉子里,灰烬慢慢引燃谷糠木屑,热量就在烘炉子里“焐”着。踏着烘炉子,脚就不冷了,脚暖了,遍体生暖。若要烘炉子的火力劲大一点儿,学问在柴火。棉花秆子的火脚就要比稻草麦秸秆旺很多,木柴最好,木炭的火力持久得多。寒冬里对温暖的向往,也成了我们去拾柴砍柴的一个动力。

这个烘炉子不仅能取暖,还能解馋。凛冬时节,脚踩铜炉手拢袖,闲看窗外雨雪霏霏,“懒婆娘馋阴天”,就特别想吃点儿什么。觅一小把蚕豆或者棒头籽子来,丢几粒在炉子里,听闻噼啪作响,拨出来,香气四溢。花生自然是上好的,只是有些奢侈了。

刚参加工作时,校舍多是一些老建筑,冬天取暖主要靠一只煤球炉子。天冷了,后勤师傅就把炉子在办公室的中央摆好,把白铁皮排烟管架起来,从窗玻璃上的一个小圆洞伸到窗外去。炉子白天打开,加水换炭,晚上把炉门封起来,这就要照应着。我年轻,理当多干点儿,也就没少侍弄,当然也就没少享受乐趣。

一乐来自热水。炉子上搁一只水壶,吱吱地冒着热气,既加温又加湿,又暖和又滋润。泡茶喝水,伸手就来。老师们下了课裹着一身寒气回到办公室,沾满粉笔灰的手在热水里洗一把,乃一大快事,再用“百雀羚”抹一抹,水雾里便氤氲开一团香气。

二乐就是口腹之享。年底要放假前最忙,批试卷,写评语,加班加点。碰上个雨雪天气,各人就带些熟食或者半成品,在办公室一起吃,这可是真正的“围炉”聚餐。聚餐者,一起吃饭,统一进“肚”也。而教研活动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统一教学进度,于是大家笑称聚餐为教研。多年以后,那些苏式风格的老房子拆了,那个炭炉子也不知所踪,但这个玩笑话和当年的那些纯真明快却一直鲜活地留存于记忆里。

说到此,好像围炉的乐趣不是取暖就是吃喝。自然啊,饱与暖,人之大欲存焉。你看,诗人白居易说得很直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几句的影响力大得出奇。一到冬天,下没下雪,喝不喝酒,大家都喜欢念叨念叨这首诗。也不一定要喝酒,喝茶也是极好的。南宋杜小山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主客围炉清谈,品茗赏梅,雅。

能不能再雅一些呢?当然能!在解决了饥与寒这样的大困之后,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自然就高大上起来。回头来看,“围炉夜话”这四个字其实是有出处的。《围炉夜话》原是一部书,清朝王永彬所撰。寒夜围炉也并非为了煮酒烹茶,而是一位长者带领一家人谈文论道。“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此书谈叙生活,品味人生,行文浅易,说理精警。聊列两条于此,可窥斑见豹。“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由此可见这本书的立意多在弘扬为人处世之道。

如此一说,围炉的意境立马升华了。不过,一提到围炉,我还是会油然想起那些小温暖、小零食,那些旧时光里的小美好。

(作者:陈俊江 系江苏省盐城中学教师)

标签: 围炉夜话 在办公室 品味人生

责编:

精彩推送